紅砂巖是指泥質(zhì)或砂質(zhì)頁巖等沉積類巖石,其中多數(shù)因富含鐵的氧化物而呈紅色、深紅色或褐色,開挖后,隨著時間的推移,在大氣、陽光、特別是雨水的作用下易崩解。該類巖石稱紅砂巖。
1紅砂巖路基的基本理論
1.1紅砂巖的分類
通過資料查找紅砂巖中的多數(shù)干燥后,浸水崩解或略有崩解。并且將浸水崩解或崩解的紅砂巖稱為一類巖;浸水崩解不強烈或略有崩解的紅砂巖稱為二類巖。在同一紅砂巖料場,一類巖和二類巖互相摻雜。以一類巖為主,摻雜有少量二類巖的紅砂巖料場填料,仍按一類巖對待;同理,以二類巖為主,摻雜有少量一類巖的料場填料,仍以二類巖對待。有一些紅砂巖浸水完全不崩解,且強度高,水穩(wěn)定性好,民間多年來用它作為建筑石材使用,這類紅砂巖稱為三類巖。
1.2紅砂巖的主要特性
1.2.1遇水崩解和膨脹紅砂巖在干濕循環(huán)作用下,經(jīng)過陽光,大氣特別是雨水的重復作用下,易崩解成小碎塊,體積略有增加,膨脹率約為1~4%.崩解后的紅砂巖遇水軟化,強度下降較快(有的甚至達40%左右),此時,在機械和人力作用下易成為渣泥狀,滿載的東風車在壓實好的試驗路行走時大可見20cm深的車轍,且這一性質(zhì)不可逆轉。
1.2.2高吸水性,透水性與難蒸發(fā)性一旦紅砂巖崩解或碾壓成細粒狀,其吸水性較強,很快達到飽和狀態(tài);壓實度雖能達到要求,但仍具有較大的孔隙率,實測達0.1~0.3左右,因此其透水性相對較強,90區(qū)的檢測表明:大透水深度可達20~30cm;吸水或飽水后的紅砂巖,強光,風作用下水分蒸發(fā)慢,表層10cm一般要一天左右才蒸發(fā)完,但蒸發(fā)卻較為徹底,且行車作用下易揚塵。
1.2.3低粘解性破碎后重新組合的紅砂巖,粘結性能小,易松散,作壓實度檢測時,很難取得塊狀樣品,這說明紅砂巖路基的整體性或板快性較差,強度具有不可逆轉性。
1.2.4易風化性一旦外力作用下破壞,那么在大氣、陽光、雨水的影響下,紅砂巖極易風化。若遇水,則不僅僅是軟化,更是加速了這種風化過程,倘經(jīng)過幾次干濕循環(huán)作用,紅砂巖易風化破碎,利于壓實。
1.2.5不均勻沉降由于粒徑難以的控制且不均勻,加上紅砂。巖及易風化及遇水軟化,紅砂巖路基易出現(xiàn)較大的不均勻沉降。